促进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时间:2023-12-01

  11月29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市政协将《关于促进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列入重点提案进行推进。会上,舒细记等7名市政协常委、委员、专家作大会发言。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副主委,江汉大学医学部常务副部长,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舒细记

  充分发挥我市各级各类中医大师、中医名师、中医骨干的作用,重点扶持特色中医,向社会重点推介特色中医治疗手段,组织知名专家为患者开展特色病种体验活动,展现汉派中医治疗的显著效果。做优做强龙头中医医院,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好市中医医院综合性新院区,努力打造智慧中医院;推进区级中医院提标扩能项目,积极开展“三专科一中心”建设,引导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提档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国医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在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大力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建设。

  一是高度重视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拓宽医疗机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联合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平台,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落地开花。二是推动科研机构、医药公司、种植基地、医疗机构(含药店)四方联手,发展和延伸我市中医药产业链,大力推进中药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三是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加快转化。

  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切实加强中药师的培养。制定中医药人才中长期培养规划,深化校地战略合作,推进江汉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建设,提升中医人才供给的质与量。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推动实现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备全覆盖。

  统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药企药店中医药人才师承现状,深挖全市中医药学术思想、名方名药、传统技艺等,加强我市现有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认真做好项目和技术传承工作。健全并大力推行中医药师徒传承制度,新建10—20个中医药大师名师传承工作室,加强对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和特色技术的传承。

  一是加快组建武汉市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统筹协调中医药管理职能,联合多部门制定配套措施。二是优化医保政策,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将各类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医疗收费目录,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将确有疗效的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三是提升医疗机构及零售企业中药材质量。制定中药饮片选用标准,对进入医疗机构的饮片作出明确的等级要求和炮制要求。

  制作武汉中医宣传片,着力打造并培植“汉派中医”品牌。兴建武汉市中医药博物馆。采取举办宣传月活动等方式,促进非遗项目的申报与升级。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开发具有中医药康养特点的旅游景点、线路、衍生产品。培育中医药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和企业,开发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将国学和中医启蒙课程纳入中小学延时服务课堂,在公园、旅游景点的绿地上,适当改普通花草为药用植物,插上介绍标签,让市民在游玩中认识中药、增长知识、爱上中医中药。

  建立完善中西医协同管理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市级统筹,抢抓国家开展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的窗口期,充分发挥武汉医疗资源丰富优势,鼓励医疗机构特别是综合实力强的大型三甲医院探索中西医协同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凝练“中西医协同”内涵,总结形成中西医协同发展经验。二是构建多部门协同支持体系。建立持续稳定、适应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优先支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加强国家“旗舰”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落实各项投入政策和配套措施。支持和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将适宜的中医药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三是构建院际中西医协作机制。支持组建中西医协同医疗联合体,并以其为依托,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引导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围绕临床诊疗难点,开展院际中西医合作。

  构建中西医协同诊疗新模式。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专科)建设。从技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发展潜力足的市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中遴选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打造中西医协同优势专科集群,建设一批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专科,致力于“旗舰”专科建设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本专业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辐射带动提升我市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二是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分批分阶段推广,聚焦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病,围绕解决重大疑难疾病治疗难点,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创新诊疗模式。三是推动中西医结合模式深入群众生活。

  加快推进新城区区级中医医院项目建设,推动江夏区中医医院争创三甲中医医院,蔡甸区中医医院、新洲区中医医院、武汉经开(汉南)区中医医院对标建设三级中医医院,辐射带动各区中医医疗水平全面提升,努力实现健康武汉的工作总目标。建议江夏、蔡甸、新洲、武汉经开(汉南)四个区成立以区政府牵头的创建(申报)“三级中医医院”“三甲中医医院”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协调开展创建具体工作。

  大力开展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区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立足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发挥专科优势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创新构建“区域+专病专科”点面结合、全专互补的中医医共体建设新模式,推动省市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下沉。鼓励支持区级中医医院与湖北省中医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等省市三甲中医医院建立医共体(医联体)。各区以已建成的市级重点专科为基础,以建设省级重点专科为目标成立中医药专科联盟,推动省市三甲中医医院国家级中医工作室在各区级中医医院设立工作站,以中医优势专科专病临床协作为纽带,带动区级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提升。同时完善上级专家到基层多点执业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将基层服务经历与成效纳入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区级中医医院“三专科一中心”建设,开展3个以上中医药特色专科和1个辖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

  时珍实验室是湖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北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在中医药领域布局的第十家湖北实验室,与已实体化运行的另外其他实验室在各自领域处于优势地位不同,时珍实验室在吸引人才、争取项目等方面,面临其他省市科创机构的强力竞争。一是加大对实验室人才政策支持。将实验室科技人员纳入武汉市人才体系,享受相关人才待遇,强化人才引进、培育、生活保障等政策的支持。二是支持实验室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对时珍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尤其在老年健康这一主攻方向,加大项目倾斜支持力度,凸显实验室研究特色。

  支持时珍实验室成果转化。时珍实验室成果主要集中在健康领域,事关生命健康,产品的应用门槛相对较高,资本回报风险相对较大,成果转化难度也相对较高。一是将时珍实验室成果优先纳入到我市医疗服务目录、医保目录,畅通实验室成果推广渠道,提高成果能见度。二是卫健委和医保局可根据需求向时珍实验室定制成果。三是对时珍实验室成果向在汉企业转化提供更大的激励政策和支持力度。

  着力打造我市中药企业品牌。深挖中药企业传统文化价值,打造中药名品;打造文化旅游路线、非遗文化传承、特色中医、针灸诊疗项目。鼓励建设中医药博物馆,承担中医药收集、保护和研究任务,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将“叶开泰”“龙牡”“健民”等名企品牌打造成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

  鼓励中药企业守正创新。在规范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借助中药指纹图谱等新技术确保中药质量,通过中成药标准化项目规范中成药生产,通过中医理论和现代实验临床研究来证实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明确循证医学在中药发展中的作用,探讨适合中药国际化的统一标准(包括企业生产标准、入市审批标准、质量检测标准等),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强化机制,保护优质中药企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将更多疗效明确、价格合理的中成药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明确医疗机构使用基药目录中的中成药数量上限和下限,落实配备数量。

  维护中药材价格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以标准编码体系为核心,链接中药材全产业数据链,动态掌握生产加工、市场需求和渠道供应保障能力等,从而以科学、精准的数据引导产销和订单农业,维护市场价格体系,节约企业生产成本。

  应对中药“出海”挑战。一是在中医院校适当加强外语培训,培养中药类外贸型人才。二是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互联网使用特性,在互联网平台建立中医药数据库、语料库,借助短视频等形式向海外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三是借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实现中医药推广与发展。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一是壮大中医药领军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湖北时珍实验室和相关高校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实施中医药重点专学科、科研和人才平台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组建一批高层次中医药创新团队。二是搭建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平台。设立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积极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加大名老中医药专家对青年人才的传承培养力度,促进青年骨干人才快速成长。三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持续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层国医堂骨干人员培训、传统医学师承教育和确有专长人员出师考核等项目,建设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

  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多元化机制。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形成“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强化中医医联体建设。以市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依托,区级中医医院为支撑,探索以点带面、辐射基层机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合力。三是完善师承教育体系。开展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知名专家工作站等建设,持续推动师承教育,着力构造老中青三代中医人传帮带师承体系。

  积极组织申报各级非遗项目。由于非遗项目是逐级中报,即区级申请市级,再而往上报省级、国家级。一方面,我省第一批项目中,就有“武当山道教医药”和第五批项目“叶开泰传统中医药文化”,可再挖掘再丰富后中报国家级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及“中医养生”子项。另一方面,我省各区宜组织专家指导小组,由中医主管部门牵头,动员医疗机构和民间中医积极参与,加大政策鼓励和经费支持,深入挖掘,迅速申报一批区级项目,扩大项目库,成为向上级项目中报的源头活水。

  大力宣传和利用好非遗文化和技术。制定传统医药非遗项目进校园、进基层宣传教育措施,从小培养正确认识、正确选择、正确使用传统医药的基本知识与素养,让广大老百姓提高对传统医药认知度。举办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宣传周或宣传月,并与文化旅游产品深度融合,让百姓见证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落实品牌行动,为非遗品牌保驾护航。卫健部门、物价部门、医保部门、财政部门参与协作,制定合理的中医药品牌服务收费,为现有的市级以上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建立工作室,划拨专用经费,明确目标任务,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带徒弟,保障传承活动持续健康运行。依托单位给予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政策资金保障,制定非遗保护具体措施,对传承人及传承团队建设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估,促进传承发展。


上一篇:国庆假期旅游文案短句
下一篇:旅游风景的文案(推荐4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