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五措并举推动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多个项目冲刺“国家级”

时间:2023-12-02

  日前,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武汉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在亮出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绩单”的同时,规划未来两年任务: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冲刺多个“国家级”中医药项目、发挥龙头医院引领作用等,从而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

  近年来,武汉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保障健康作用,使得中医药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在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武汉市卫健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彭厚鹏介绍,近几年,武汉先后支持建设10余个中医医院项目,新增三级中医医院1家,三级中医医院达到7家。同时,推进洪山、江夏等8个区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200个,建成区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14个。

  截至2022年末,武汉共有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956个,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6835人,中医类医疗机构年总诊疗人次941.74万,与“十三五”末相比分别增长32.41%、23.13%和23.40%。在人才培养上,武汉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2人以及省、市级中医大师名师282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血液与活力。

  在中药工业发展方面,武汉市经信局副局长李林清指出,武汉市聚焦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中药材新产品等4个中药重点领域,培育规上工业企业20余家,工业制造规模近百亿元,产业增速保持10%以上,呈良好发展态势。

  同时,中药工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人福医药的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健民药业的七蕊胃舒胶囊、小儿紫贝止咳糖浆等中药产品近三年先后获批3个国家Ⅰ类新药,7个Ⅰ类新药进入临床,特别是获批国家Ⅰ类中药创新药的七蕊胃舒胶囊,打破了湖北省中药25年“零创新药”的局面。

  在中医药文创产品打造方面,武汉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杨琼鹏介绍,在今年9月举办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马应龙与黄鹤楼联名推出的“楚盒·鹤礼”文创礼盒荣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成为打造中医药大健康特色文创产品方面的一大突破,擦亮了汉派中医药文化品牌。

  “武汉中医药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服务体系不强、创新能力不高、事业产业协调发展不够等突出问题”,彭厚鹏进一步指出,根据《方案》,未来两年,武汉将继续从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深化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集群、培育中医药人才梯队、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等五方面着手,推动武汉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全国医疗高地提供支撑。

  在建强服务体系方面,《方案》指出,武汉将通过扩大规模、建强专科、提升能力,将市中医院建设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打造为全国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发挥龙头医院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会上透露,备受关注的武汉市中医医院长江新区园区将落户谌家矶。目前,武汉市中医医院开放床位1088张,正验收中的汉阳院区住院综合楼年底启用后,总床位数将达1850张,谌家矶新院区占地149亩,未来3至5年,医院床位数将达到3000张。

  在深化传承创新方面,《方案》要求加强学术技术经验传承,新建10至20个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大师名师传承工作室,以师带徒方式传承中医药技术;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扶持10至20项中医药临床核心技术和特色诊疗技术等。

  在培育人才方面,《方案》明确,将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知名中医药高校合作建设教学基地、实验室、大师名师工作室,合作培养中医药人才,计划新增省市级中医大师名师80名,培养名医名师继承人100名以上,重点培养300名中医临床、西医学习中医等方面人才,推动实现基层机构中医药人才配备全覆盖,培养200名以上基层国医堂骨干人才。

  在壮大产业集群方面,《方案》支持马应龙药业、健民集团等中药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培育名优中成药大品种,打造武汉特色中药品牌。“武汉将依托中药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建设现代中药研发平台,建设武汉中医药学基地,通过中医医疗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强中药研发。”李林清表示,将推进转化一批基于经典名方、医院中药制剂、名老中医验方的中药新药,支持企业建设中药特色产业园区、中药产业基地及10个以上中药材现代仓储基地,促进中药生产、研发、物流、贸易等产业全链条联动发展。

  此外,杨琼鹏表示,武汉将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支持汉正街药王庙、昙华林、黎黄陂路建设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弘扬“汉派”中医药文化,打造武汉中医药文化品牌,推进具备条件的传统医药企业建设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开发具有中医药康养特点的旅游景点、线路、衍生产品等。


上一篇:成都市区一日游景点推荐
下一篇:重庆一日游最佳景点推荐(地点+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