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山水满城绿 “人城境业”浑然一体

时间:2022-12-27

  如今,一幅水碧、岸绿、天朗、气清、土净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佛山铺开。戴嘉信摄

  每到周末,人们纷纷走进绿草如茵、苍翠林立的东平河滨河公园,一幅河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画卷在此铺开。

  佛山,中国制造名城,2021年制造业总产值达2.68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五、地级市中排第二。

  作为一座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大市,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成为佛山必须破解的挑战。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佛山正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以可持续的方式建设城市。

  佛山明确提出,要建立绿化网、碧道网、公园网、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有机组合的城市功能体系,建设“半城山水满城绿”城市风貌,让人、城、境、业浑然一体。

  佛山三水,新明珠集团位生产基地,多条节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这套组合了岩板窑炉的新型节能环保生产线%以上的综合节能和智能化生产,每天可减少约10吨二氧化碳排放。

  类似的“减碳”生产每天都在佛山发生。改革开放40多年,佛山凭借传统制造业的优势,创下一个又一个经济高峰。经济迅速攀升的背后,是巨大的能源消耗。

  据统计,佛山工业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比重达到64.8%。在规上工业行业中,以陶瓷产业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碳排放占比达到30.1%,“双碳”目标面临较大压力。

  新挑战之下,佛山迅速行动。早在2020年底前,佛山就加大清洁能源应用,顺利完成全市所有陶瓷企业“煤改气”目标。

  近两年,佛山又加快推进设备升级、生产工艺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实现节能降耗。如新明珠、蒙娜丽莎、欧神诺等佛山陶企陆续启用双层窑炉岩板智能生产线,更加节能环保;佛山市科达机电有限公司创新探索“富氧燃烧”技术,将窑炉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90%以上,达到回收利用的经济性要求。

  在政府引导下,佛山制造业正以更大步伐迈入“低碳经济”赛道。低碳经济的本质,不只是节能减排,而是在完成“双碳”目标外,还能更多地向低碳要效益。

  新能源产业就是一大风口。佛山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25年推动汽车及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规模接近5000亿元。

  在这个目标背后,佛山推进着一场能源结构调整。从2004年至今,佛山已形成从制氢、储氢、加氢到零部件、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商业化示范持续推进,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氢能产业发展集群地之一。11月15日,佛山召开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各类新面孔、新气象的出现,标志着氢能产业进入了新阶段。

  引导能源革命,政府从多个维度进行配套支持。12月8日,佛山市能源和双碳管理服务中心(下称“中心”)揭牌成立。这是全省首创整合政府、国企、院所等多方力量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路径,将推动佛山抢抓“双碳”机遇,实现能源绿色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佛山依水而兴,3206条河涌纵横交织。水,承载着佛山的历史,也影响着佛山的未来。

  过去一年,佛山在治水兴水上频出新招硬招。去年12月出台的《佛山市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改变以往治水思路,由流向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由分散治理向一体治理转变、由零敲碎打向系统推进转变、由大江大河为主向干涌支涌为主转变。

  《方案》中“全流域治理、强统筹推进、大兵团作战、分层次实施”二十字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佛山迎来水环境治理的历史性转折,迈入治水新阶段。

  经过一年整治,佛山水质改善明显,不仅黑臭水体逐步消除,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国考、省考断面也全部达标。

  “如今我家门口的臭河涌不仅变清了,还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累计超过100万人次。”顺德区杏坛镇逢简村村民刘叔感叹道。

  为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佛山从去年开始,还启动68个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走进广东昕泰建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铝单板被生产出来,产生的工业污水则通过地下管道流入自建的污水收集池,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出去。“我们在厂区铺设了327米管道,实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三管分流’,基本解决污水处理难题。”该企业经理彭树姚说。

  得益于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的建设,佛山多条穿越园区的河涌已稳定消除黑臭,且水质持续变好。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系列及时果断的举措,让人看到佛山治水的魄力与决心。这场生态蝶变的“城市革命”仍将继续。

  比治水更长远的,是从水里走向岸边,加强河湖岸线生态保护、滨水空间再造,建设一座“绿富美”的生态之城。

  此前佛山投入大手笔用于森林城市建设,让市域森林覆盖率超37.36%,城区绿化覆盖率超45.64%,绿色被“绣”进城乡各处。

  近几年,佛山又大刀阔斧对桥下空间进行改造,让绿色渗透在城市的各个缝隙与角落。

  走进南海区三山新城高铁公园,高架桥下,绿草如茵,五彩塑胶铺就的人行道、自行车道、跑步道相互映衬,不远处还有漂亮的滨水绿带。这是由过去垃圾满地的桥下空间蝶变而成,新增绿地面积660亩。

  《佛山市绿线年)》近日正在公开征询意见,按照规划,到2035年,居民从住处出发,有望实现步行5分钟即达一片绿色空间。

  从绿化网开始,佛山还将带动碧道网、公园网、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有机组合,形成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体系。

  今年以来,佛山多个桥下空间不仅一改曾经的脏乱差,变得绿意盎然,还引入各类体育设施,成为一个个“网红打卡点”。南海平胜大桥下,有佛山最大的全天候街头极限运动公园,成为不少滑板爱好者们的游乐园;海八立交桥北面桥下,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儿童康乐设施,成为周边街坊运动、遛娃的首选地……

  接下来,佛山将建设高品质的绿岛、绿湖、绿岸、绿道,提升山边、水边、路边、村边的绿化美化品质,并建设1000公里城市碧道,打造100个秀丽湖库,增加城市绿色亲水空间。

  未来,好山好水好风光将有机融入佛山城市建设,佛山市民将推窗见绿、漫步进园,尽享花样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绕不开的重要命题。特别对于佛山而言,要保持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庞大规模、并且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就必须让庞大的制造集群与绿韵水乡共生共赢,找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狭义的“治污”课题,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一方面,必须把污染降下去。佛山化巨大能源消耗压力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开启制造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坚持“大兵团治水”等创新手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常态。

  另一方面,佛山还合理统筹国土空间和城市建设。去年以来,佛山高水平编制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做到“楼不压水、城不压山”,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综合考虑人口分布、资源承载、城市容量等因素,明确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生活圈,构建优质生活空间格局,推动各类生态空间固碳增绿,构建“三屏六楔、两脉两环”自然生态格局。

  如今,一幅水碧、岸绿、天朗、气清、土净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在佛山铺开,佛山制造集群与绿韵水乡共生共融的步伐更加稳健。


上一篇: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去的十大旅游景点
下一篇:广西北流:“一地一品”成风化人 增强廉洁文化阵地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