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最美旅游景点系列:书香土沃

时间:2022-12-31

  土沃乡地处山西沁水县西南部,东与张村乡毗邻,南与阳城县搭界,西与中村镇接壤,北与龙港镇相连。这里是荆浩故里、书香之乡,既有虞舜的千古传说,又有河东百世书香文人遗留的墨香;既有元代贞德年间修筑的交龙桥,又有舜帝庙保存较完整的古壁画;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沃老花鼓,又有南阳、交口、塘坪中国传统古村落;既有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又有风景优美的龙隐山居......在这里,到处能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书香古韵,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太行洪谷位于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之南,是中国山水画鼻祖——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故里,也是其隐居地。太行洪谷先后荣获了“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森林氧吧”“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荣誉称号。

  太行洪谷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7.9%。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据统计,园内共有植物1270种,隶属于133科523属,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国家II级保护植物连香树、野大豆;陆生脊椎动物4纲28目87科347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有原麝、黑鹳、金雕、大鸨等,国家Ⅱ保护动物共39种,有大鲵、苍鹰、黄嘴白鹭等。

  太行洪谷,群峰壁立、谷幽隘险,碧潭飞瀑密布,其雄姿秀色可与桂林山水相媲美,四季风光如诗如画。春夏之季,山上灌木葱郁、山花烂漫、五颜六色、鸟语花香;深秋之季,红黄两叶漫山遍野,与青松翠柏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构成一幅绝妙无比的秋天风景图;冬春交汇之季,漫天雪花纷飞,山涧桃花绽放,红妆素裹,满目旖旎,美不胜收,一派北国风光。主要景点有南阳仙洞、大岩扉、天井、天生桥、神钲山、石鼓岩、洪谷十三潭、青禅寺遗址、洪谷栈道、荆浩故居等。

  柳氏民居位于土沃乡西文兴村,为国家级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迫害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作为柳宗元后裔的居住地,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整个建筑占地2公顷之多。呈“凤凰展翅”之势,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为一身,规模宏伟,气吞山河,雕梁画柱,工艺精细,真实地记载了河东百世书香文人的社会发展史。更是研究我国北方人文历史、古建筑史、文化、艺术、书法、考古方面的珍贵史料发掘地和开发、利用、游览的胜地。

  西文兴柳氏民居这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城堡式庄园,在一个老院子的门楣上,有一块乾隆皇帝赐的扁额,上书“香泛柳下”四个字。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后人隐居在此,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史载柳宗元为河东人氏,祖籍运城永济。他的后人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千年历史,萦绕梦回。让我们走进古城,慢慢寻觅。

  柳氏民居,就其建筑规模、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建造工艺水平极高,布局结构精巧,砖木结构十分坚固。从门、窗、过亭、檐头、楼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门匾、楹联、绘画、木刻、石雕、书法的装璜、布局上看,其观赏、研究的价值好于乔家大院,且保存下来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见。据考证,目前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书法碑一通,明代文学家王阳明的书法碑二通,明代曲江书法家方元焕的草书碑刻四通,明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可乐山人王国光诗作碑刻一通,明代内阁协办大学士田宜奄的诗作碑刻二通,宁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书法家文徵明的书法碑一通,郑观洛的书法碑一通。另外,还有未署名的书法碑40余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联、壁画、皇家赐匾多幅,还有柳氏族谱等文物。特别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书法墨迹碑刻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研究价值极大。除此之外,还有散落在地头院落的家训、祭祖、记事、皇旨碑石、墓志碑石多通。从这些物件的艺术构筑上,便知晓柳氏民居的研究价值之重要。

  在柳氏民居中徜徉,既品味到隐者之痛,又感受着隐者之乐。那些教化狮,是否可以理解为隐者的觉悟呢?“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当年,柳氏的后人们,对李白这首诗,一定体会颇深。

  土沃乡南阳村之所以出名,其实不仅仅它具有历史悠远的特点,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还是一个红色革命老区,曾经是沁南抗日县政府、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晋豫中学(晋城一中)驻地。素有晋城“西柏坡”之称。

  1938年3月,日军侵占了沁水县城,把沁西、沁南、沁东分割开。6月,常子章、王维岳等人受中共翼城县委委派,成立了沁南境内第一个党支部,1942年2月沁南县抗日政府在南阳张沟成立,王维岳任县长,它总共成立了六个年头。在这六年里,沁南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与日寇、土匪、顽固势力做斗争,成功组织了一系列战役。诸如东乌岭伏击战、石槽岭歼击战、解放上阁战役等。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简称太岳抗大分校,番号历山大队,于1943年2月在沁南县东川、下川村成立,5月迁至南阳,1945年10月迁离南阳。校长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抗大的学员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进行军事训练,在学习和训练之余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帮助当地的百姓修筑了长1.2万米的引水灌渠——涧南渠,和当地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太岳抗大分校在南阳办学近三年,培养了政治素质高、军事技术硬、工作作风好的军政干部近千人,积累了战争岁月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办学经验,铸就了抗战史上一座丰碑。

  南阳不仅是一个红色革命老区,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村中幽长古道上的千年古槐,玉皇庙外的琉璃照壁,观音阁万历年间的悬空雕塑等文物古迹,像一个个符号,在向人们述说着千年历史,见证了曾经的辉煌和沧桑。南阳村2019年,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土沃乡之西南的交口村,素有明清文化古村之称。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内有千年古槐、舜帝古庙、精美壁画、明代石桥、晋豫古道等景点。

  【古槐】位于村南有一棵历经沧桑,风雨不催的古槐,据专家考证,为隋朝时期种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树梢腐断不少,但仍苍劲挺拔,高达20米,树胸径粗达约十米,树冠约200平方米。此树已被原省林业厅厅长刘清泉收录于《古稀树木》一书中。

  【舜帝庙】舜帝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六年,坐落在村西北部的磐石高岗之上,三山争锋之间,蔚然特立,雄伟壮观。进庙建有两处大门,东门有台阶二十八梯,西门有台阶二十梯。庙内现存比较完整的建筑有大殿、无脊献殿、耳殿、看台、戏楼和碑刻八通。石碑多为明清修复之记载,独有一碑记载着此地黑龙娘娘的传说。

  大殿面阔三间,独具风格,单檐悬山式屋顶。无脊顶献殿正面中间两石柱上镌刻一副“地近历山怨暮号泣遗迹千载未眠,势连蒲板明良喜起休风万古犹存”的楹联。简洁精炼的字句,确切的表达了一种恒古不变的情怀。

  四旁耳殿分别供奉着龙王、关公、土地神、娘娘。庙内所有殿廊檐柱,花板斗拱,或精雕细刻,或妙施丹青,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大殿、耳殿均有壁画,这也是该庙最具价值的地方所在,而其中尤以大殿北墙的14幅条屏式壁画绘制最为精美,面积达30多平方米。人物故事与花鸟故事一一间错排开,画中所绘制花鸟颜色鲜艳,人物形象逼真。距碑文记载,这组壁画绘制年代为清乾隆三十二年,是画匠乔正所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交龙桥】交龙桥位于村北。修建在浦泓河与西阳站河交汇的河口上。此桥原名永固桥,继名交龙桥,又名福星桥。据碑文记载,此桥始建于元贞德年三月,明万历三十九年修复,清嘉庆十五年由恩赐九品阴阳术士杨日照择此址重修,于正月二十一日兴工,同年三月十九日告竣。大桥南北走向,单跨圆弧实腹式拱桥。桥长13.6米,桥面宽5.3米,券高10米,主拱圈由纵肋并列砌筑而成,外侧拱石间设有腰铁,拱圈之上有伏石挑出,墙式护栏完好,拱圈砌置在两岸的天然石岩石上,无桥台,是晋豫古道上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石桥。很有欣赏和研究价值。

  【古民居】 交口古民居大都为明清建筑,有十个古院落保存比较完好。其中三个古院落设有暗门,院院相连,一旦遇到外来侵犯,村里人都可以通过暗门迅速转移。这种别具一格建筑,是专门为躲避战乱而设计的。大门匾额写有“务本”、“耕且读”、“辉南极”、“克绳厥忍”、“树德务滋”、“慎乃俭德”等字样,反映了交口村世代先民的儒雅之风和做人理念。村里现仍能看到几口老井和垒在墙角的一些石碾石磨,这都是早期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象了,老井已见不到当年的清澈,石碾石磨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塘坪位于土沃乡之东北向。历经时代的变迁与洗礼,跌宕起伏,数易其名,堆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古迹传说。其铁芦柳家大院,仍以独特的姿态向世人逐一诉说着远去的历史。

  铁芦柳家大院,坐北朝南,由五个院落组成,占地面积4196平方米。静观院匾额题记:“大清嘉庆庚午季夏”。可知建筑为清代嘉庆年间修建。静观院、临鹿台院位于建筑群东,南北排列,爱吾庐院、河东世家院位于建筑群中部,上下南北组合。建筑西侧为堂构聿新院。整体建筑高低错落,布局奇特。以木雕、砖雕、石雕最为精美。

  铁芦柳家大院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虽历经沧桑,多次修葺,但仍然保存建筑原有面貌,整体建筑高低错落,布局奇特。以木雕、砖雕、石雕最为精美,堪称古建之精品。是研究中国明清民居建筑艺术的典型实物资料,对于地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具有很高价值。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杏则村作为沁水县首批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村,他们依托良好的农业、文化和生态资源,极力打造杏则徒步文旅小镇。以徒步休闲为切入点,建设龙隐山居、龙隐田园和徒步、休闲、步道三个板块,与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运营的千亩连翘种植基地,共同构成徒步文旅小镇的蓝图,让杏则村成为“微度假、慢生活”的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

  杏则徒步文旅小镇,古朴典雅的院落,别具特色的行者客栈、星空帐篷营地,蜿蜒曲折的步道,充满现代气息的风洞、雨屋、裸眼3D、VR体验馆等,是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是单调与精彩的结合,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天然画卷,美不胜收。已成为人们观光、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下沃泉村位于土沃乡西2公里处,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乡村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村容卫生整洁,整个村落呈现出自然生态和现代文明之美。

  走进下沃泉村,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现代化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街道宽敞,民居古朴,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大街小巷传统文化、英雄人物、德孝故事、廉政为民等建筑、标语、壁画,随处可见。村里规划的“文化古村、亲子游乐、百姓农场、西山画廊”四个片区,定位以研学产业、亲子教育为主题的“童年小镇”产业融合综合体项目,已初具规模,见有成效。

  文化一条街。通过参观游览,让你了解舜帝历史、农耕文化、家风家教、民俗文化;体验扎染、编织、剪纸、雕塑等民间传统工艺,提高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体能训练馆。馆内设有高空滑索、高空攀岩、拓展攀爬网等新型挑战项目,是青少年体能训练,挑战意志,激发勇敢,冒险刺激的最佳场地。

  水上游乐园。网红桥、水上钢丝、吊桥、吊桩、秋千桥、趣桥、水上浮筒、水上浮萍......在这里可以帮助游客战胜心理恐惧,增强勇气,挑战自我,锻炼胆量和毅力。也是一个让游客玩一次永远忘不掉的地方。

  电子游乐园。有儿童游乐项目有旋转飞椅、旋转木马、大章鱼、碰碰车、星际探险、超级飞侠等游乐项目,是儿童理想的娱乐场所。

  土沃老花鼓”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前的成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久;二是独特的表演形式长达200多年,人们久看不厌,老戏新看,十分有趣。

  “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个部分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队伍由二十人到五十人均可,主要角色有老丑、小丑、花姑、老汉、老婆、腰鼓手、报马童、担鼓,主要表演步法是“曲曲步”,要求全脚擦地行进,身体左右拧转,如风摆杨柳,轻柔优美。全场表演的队形分为“双龙出水”、“三盏灯”、“十二连勾”、“双龙摆尾”、“双插花”、“九道弯”、“荷花转”、“单闷葫芦”、“枣化形”、“双分头”等,最为精彩的是“四丑登场”。

  “土沃老花鼓”的乐谱有两种,一种是舞蹈谱(走场锣鼓),分为走场谱和登场谱;一种是曲调谱(花鼓调)分为“老调”和“新调”两种曲目,歌词实时改编。

  “土沃老花鼓”自制的乐器、服饰和道具分为三种类型。打击类,主要有口噙鼓;服饰类,主要有串铃、丝麻胡嘴、蝴蝶帽圈、对襟袄等二十余种;道具类,主要有羽毛扇子、拂尘。另外还使用小堂鼓、腰鼓、大锣、小锣、小钹、小镲、小勾锣等乐器。服装和化妆基本模仿戏曲的生、末、净、旦、丑各行当,服道化全由自己设计、加工制作,既有模仿型又具特色型。

  近年来,“土沃老花鼓”在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开展土沃老花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参加山西省首届鼓乐鼓舞精品邀请赛荣获金奖。1986年,被载入《中国舞蹈集成(山西卷)》,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沃乡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人辈出,辖区内有众多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近年来,致力于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当中。把国家级非遗项目“土沃老花鼓”“柳氏人生礼俗”与当地民风民俗融合,与各村人文景观融合,逐步形成有史可寻,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围绕打造“世外桃源·书香土沃”的定位,进一步提升颜值,进一步挖掘文化,进一步培植产业,合力打造美丽土沃。(王扎根)


上一篇:投资者提问:三峡旅游请贵公司详细介绍一下有哪些特色旅游景点和服务?
下一篇:2023清远连山有哪些跨年可以去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