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低谷“二次创业”的黄冈中学:奥赛斩获16年来最好成绩

时间:2023-06-12

  编者按: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又到一年高考季,今年我们聚焦国内几所名气较大的网红中学,通过观察这些“高考地标”的今与昔,来看高考的新变化、新趋势。本期讲述曾以高考升学率、国际奥赛成绩著称,让带有“黄冈”二字的教辅材料风靡市场,如今经历“二次创业”的黄冈中学。

  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黄冈中学,曾以高考升学率、国际奥赛成绩著称,被外界奉为教育“神话”。这里曾走出我国第一位国际奥赛获奖学生,共有15人在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19枚奖牌,“一个农村城镇中学能在国际竞赛中取得如此突出成绩,一时轰动全国。”学校老校区甚至一度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带有“黄冈”二字的教辅材料风靡市场。

  然而,近年来黄冈中学却被称“走下神坛”,经历“低谷”后“二次创业”。2021年,黄冈中学党委书记何兰田在一次访谈中直面问题。“进入21世纪后,黄冈中学搬迁新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课改、高考新格局,学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部分黄冈优秀生源和师资被挖走,‘奥赛’与高考脱钩,加之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学校滑入了发展低谷期,也引起了各种非议。”

  今年高考之际,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多位黄冈中学学生及其家长,听他们讲述百年名校如今的模样,以及严苛教育之外的另一面。

  黄冈中学考场外,家长在守候。他们有的手捧鲜花,穿上了红衣和旗袍,从考试第一天就站在这里,为孩子鼓劲,讨个好意头。孙云(化名)也在人群中,等待女儿君君(化名)出来,三年的陪读生活就此结束。

  君君是黄冈中学高三学生,高一时举家搬至学校旁,租住在珠明山社区六组。2004年,黄冈中学迁至新校区后,这个面积近7万平米的村庄,以“黄冈中学陪读村”闻名,容纳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原珠明山六组组长秦先生告诉南都记者,陪读村自南向北有22排村民自建房,到学校步行只要几分钟,黄冈下辖县市的走读生,多由家长在此长期陪读。

  孙云一家就住在黄州区,距学校车程不过15分钟。选择陪读,只是为了让女儿“多睡一会儿”。高三这年,君君早上6点20分到学校,晚上十点半下自习,中午回来吃顿饭,又要匆匆去上学。孙云担负起后勤工作,买菜做饭、准备点心,还要关注女儿心理变化,收集身边的高考资讯。一家人的生活像上了齿轮,紧凑有序地运转,遵循每一个刻度。

  去年从黄冈中学毕业的刘刚(化名),在学校最难忘的经历,便是早上六点一刻从床上爬起来,冲到操场跑两圈,上午两节课后,再下楼跑两圈,“全校都在跑,班主任陪着跑,还喊口号,打分。”每天早晚各半小时的用餐时间,是难得的休憩时刻,“但是学生们通常只需要不到20分钟。”

  与刘刚同届的seven(化名)也体尝过这种节奏,不过在他看来,这在当地高中并不鲜见。seven来自于黄冈下辖的县城,“我和县一中同学交流过,他们还紧张一些,我中考的时候,甚至是觉得在这里轻松一些,才坚决要考过来。”

  每间教室都张贴着励志标语,光荣榜上的名字随成绩变化,从教学楼经过,抬头就能看见。刘刚已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考试,“每个学科每个星期会考一次,数学考两次,只有星期六的晚上不考试。”他告诉南都记者,高中三年的教材,通常在前两年提前学完,最后一年只有复习和考试。“第一轮复习再过一遍教材,第二轮复习针对于高考的重难点专项训练,第三轮复习从5月开始,比如今年高考第一天是星期三,那么5月的每个星期三就考试,跟高考科目时间安排完全一样,形成生物钟。”

  君君是历史方向学生,前100名能进光荣榜,她几乎每次都上榜。孙云对此感到欣慰,却不敢完全放心。她常说,“这一届的高三不容易。”君君中考前上了近半年网课,去年底,君君又暂时留校住读,第一次离开家人,冬天自己洗衣服。直到高考前,她还不敢在公共场合摘下口罩。

  这所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学校,曾以高考升学率、国际奥赛成绩著称,被外界奉为教育“神话”。

  如今,在黄冈中学的官网上,还可以追溯当年的辉煌——该校创办于1904年,1986年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30人,占全省1/9,囊括理科一二名。从1986年到1991年,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获五块奖牌,林强参加27届、28届竞赛获铜牌和银牌,库超参加31届竞赛获银牌,王崧参加31届、32届获两块金牌。“一个农村城镇中学能在国际竞赛中取得如此突出成绩,一时轰动全国。”

  1986年,林强拿下第27届竞赛铜牌时,还在黄冈中学读高二,是首次参加国际性学科竞赛的中国中学生。此后,黄高学子的身影频繁出现在赛场,共有15人在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19枚奖牌;在各类中学生学科竞赛中,3000多人次获国家级奖励,200多人进入全国冬令营,100多人入选国家集训队;800多人被保送至北大、清华等著名大学深造。

  对于扑面而来的赞誉,黄冈中学低调而谨慎。曾担任该校校长的陈鼎常,面对媒体时,笑着解释称,“哪里有什么神话?相比而言,黄冈中学只是起步早一点,起点高一点,而且保持时间久一点。我们没有演绎什么神话,只是做了一些默默无闻的实事。”

  但黄冈中学的名气不胫而走。1994年,该校举办90周年校庆的消息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学校老校区甚至一度成为热门旅游景点。2006年,陈鼎常应邀赴英国伊顿公学演讲,在国内教育界引发强烈关注。尽管黄冈中学曾公开表示,“黄冈密卷”并非该校在职老师编写,但只要带上“黄冈”二字,各类教辅材料依然畅销。

  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2007年后没有拿过国际奥赛奖牌,多年未出省状元,升学率有所回落……外界开始质疑,黄冈中学“走下神坛”。

  议论纷纷之际,学校鲜少回应。2021年,黄冈中学党委书记何兰田在一次访谈中直面问题。“进入21世纪后,黄冈中学搬迁新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课改、高考新格局,学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部分黄冈优秀生源和师资被挖走,‘奥赛’与高考脱钩,加之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学校滑入了发展低谷期,也引起了各种非议。”

  seven向南都记者回忆,当年他上初三时,在黄高预录考试前,县里的高中便组织考试,提前选拔进入本地实验班的生源。刘刚也提到,连学生们都知道,有奥赛教练“教了一半,被其他学校以更高的工资挖走了”,而省会武汉面向全省招生的高中,“也会抢我们黄冈的学生”。

  “光环已经褪去,我们必须谷底崛起!”何兰田介绍,2014年学校启动“二次创业”,“我们主要做了这几件事: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治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师团队建设。从发展情况看,应该说我们走对了路,努力有了成效。”

  据黄冈中学官网统计数据,2020届高考,一本率96%(其中理科一本率97%)。2021届高考,600分过线届高考,清华北大录取人数23人。

  2022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竞赛中,21人进入冬令营,4人进入国家集训队,14人获全国决赛金牌,金牌总数创历史新高。

  当地媒体评论称,这是“近16年最好成绩”。即使与过去的辉煌相比,“依然有地位。”黄冈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忠新表示。

  斩获奖牌和名次的翘楚,几乎都来自“9班”。在黄冈中学,“9班”如传奇般存在。

  黄冈师范学院学者曾针对当地教育现象,编撰《黄冈中学“教育神话”解读》一书,据其中记载,“黄冈中学在参与国际奥赛初期,其奥赛训练主要是采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即由学校选拔出参加奥赛训练的学生,平时分散在各平行班学习,周末按学科分小组集中进行奥赛训练。9班作为一个班集体建制,是在林强、王崧、库超等同学相继在国际奥赛中获得奖牌的背景下组建的。”1995年,黄冈中学开始组建奥赛实验班,“因当时同年级平行班已经有了8个班,于是这个实验班按顺序排列第9,故称9班”。

  孩子于2021年就读于“9班”、在全国奥赛中夺取金牌的家长牛英(化名)告诉南都记者,“9班”的学生经过多轮考核选定。每年中考前,被黄冈中学预录的学生,“经过两个月的考试,老师会告诉你,有没有资格报名9班,报名后再看选不选,也是自愿的。”

  那年,9班共有30多人,其他班则在50人左右。高一时,9班的学生基本学完教材课程,高二起,大部分精力投入学科竞赛训练。比起其他学校,起步并不算早,时间上不占优势,9班学生的方法是,借休息机会加倍练。

  牛英记得,儿子甄伟(化名)几乎“全年无休”。其他学生有三天左右月假,9班的孩子最多“休息一个晚上”。每年除了春节,没有任何假期。刘刚听说,即使在春节,“也只有除夕晚上放假,大年初一又开始训练了。”刚从家乡县城到黄冈时,不满16岁的甄伟会想家,但对高强度训练没二话,“他算是比较能吃苦”。

  平时,9班的孩子在教室上常规高考课程,训练时则分成不同学科小组,一心潜入学校的奥德赛楼,与教练探讨难题备战比赛。训练的内容早已超出高中水平,有时,甄伟也会随教练到外地参加培训。为了照顾好儿子,原本在外省打工的牛英,决定回黄冈,陪读了一年半。

  考试进省队、决赛拿奖牌、进国家集训队——学科竞赛之路目标清晰,规则却也残酷。

  牛英回忆,“开始考试有几千人,然后选前40名又考,两次的成绩综合起来,看能不能进省队,进省队才有资格参加国家队选拔,也是很紧张。”与奖牌和名次失之交臂,就只剩最后一次高考机会,“竞赛没有成绩,最后5个月复习再高考,也是有风险的。”9班有退出机制,到了高三,甄伟班上还剩20多人。

  黄冈中学教练曾表示,培养学科竞赛人才的秘籍是“天赋+信心+汗水”。每块奖牌背后都凝聚着师生超乎常人的努力。

  最终甄伟脱颖而出,拿到全国决赛金牌,获得破格入围北大清华强基计划资格。现在,他正在北大读书。

  有关黄冈中学的讨论,多年不曾消减。有人惊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也有人批判其严苛的教育方式。

  结束英国伊顿公学之行后,陈鼎常曾被问起,如何与黄冈中学比较?他的结论是,“我们只能在中国的现实之下,努力做得更好更完美一点”。

  那么,黄冈的现实是什么?1996年,黄冈撤地建市,目前下辖7县2市等,其中有6个县摘下贫困帽不久。这里仍有不少人外出务工谋生,黄冈中学也有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县市。

  去年,刘刚和seven分别考取上海、广州的著名高校。入学后,刘刚逐渐感受到了差距,“跟我的大学同学比起来,他们高中所接受的,是我感觉不到的。比如我在上大学前,对计算机一窍不通,那些来自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同学,他们会编程、剪视频,这是我做不到的。”

  这些刚毕业一年的年轻学子,对自身的处境有另一番认识。乐观的刘刚对此毫不介怀,“如果没有黄高,我还见不到这么多更优秀的人,对母校肯定是感恩的,在黄高生活了三年,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

  提出“二次创业”后,黄冈中学曾宣布,开设100多门课程,10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60多个社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

  去年从黄冈中学毕业的胡根诚记得,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模拟联合国、演讲的艺术等,“我身边参与了相关课程的同学评价也很不错。”在seven印象中,“完成一定次数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学校的硬性要求,大家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自行组队,设计研究流程,最后出研究成果。”

  就在今年高考前30天,黄冈中学组织高三全体学生到遗爱湖远足。孙云住在陪读村,闲来无事,也跟着女儿的队伍走了一程。君君还在学校度过了高中毕业典礼、成人礼。高三19个班级约1000名学生,穿上班里独特个性的校服,与老师同学们留下珍贵合影。女儿即将远航,孙云挽着她的手走过红毯,踏入“成人门”,心里生出感动。

  在多位黄高学子和家长的讲述中,即使面临高考的重压,这里也并非密不透风。seven眼中,母校留下了太多美好回忆,“黄冈中学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老师们愿意和学生以朋友的姿态平等相处,我也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他们是我最好的财富,每当我陷入低谷时,也总是他们在支持我。”

  胡根诚还记得,当年高考前一晚,学生们仍然主动在教室自习。班主任怕大家紧张,带着所有人下楼散步放松。“高中三年是我此生难忘的三年,我在这三年里为人生的梦想流汗过,为青春的烦恼焦虑过,也为每日的小事会心一笑过。如果今天让我回黄高去,再过一次高中生活,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今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他们不约而同地在社交平台上回忆起母校。胡根诚发了一张高中毕业照,“恍若昨日”。seven又翻到那间熟悉教室的图片,里面空无一人,黑板上写着“毕业快乐”,桌上还散落着资料,“仿佛他们只是去跑操了,去吃饭了,过一会儿就会回来。”

  这是高中生活的另一面——和知识、青春、友谊相关,为心中小小的理想奋斗,每个人都有单纯的盼头。


上一篇:吉林省白城市2023-06-12 07:19发布雷电黄色预警
下一篇:“后高考经济”带火暑期游 预订高峰提前到来